English

关于“韩瓶”的故事

1998-12-19 来源:光明日报 白建国 我有话说

我有一只陶瓶是当兵时从连队的泔水缸里捞出来的。大概在十五年前我在部队当连长时,一天饲养员反映有人往泔水缸里乱扔东西,经查看是上海籍战士顾建明扔的一只装辣椒酱的陶瓶,陶瓶做工不是很细,但很坚硬,瓶口细长,肩部有4个用来系绳用的耳朵,青薰的颜色。一见这只陶瓶,我就感觉这是一件老窑磁器,因为小时候,常见父亲摆弄这样的瓶瓶罐罐,严厉批评过这名战士后,把他叫到连部询问,果然不出我的判断,就是一件老窑陶瓶。

陶瓶是小顾回上海郊区探亲带回来的。据他讲,他家乡有很多这种陶瓶,有的是从地里刨出来的,也有在海边拾到的。他母亲知道他喜欢吃辣酱,在他探家临归队时,特意做了好多辣椒酱,当时没有合适的瓶子,就装在了这个陶瓶里。

当天晚上,我往北京挂了一个长途,请教父亲这个陶瓶的年代,父亲对古代陶瓷非常内行,他在电话里给我讲了一个“韩世忠抗金兵和韩瓶”的故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12月,金兵10万大军在金将兀术带领下,攻入杭州、镇江,在一番抢劫之后准备北返。浙西制置使韩世忠为阻止金兵在长江口一带渡江,调集了8000余宋军驻扎在今青浦、嘉定、宝山一带,准备将金军堵在江边。韩世忠指挥战船夹袭金船,韩夫人梁红玉亲自击鼓助战,当时百姓送来大批酒肉食品犒劳宋军,宋军虽以一对十,但士气高昂,金军几次冲到岸边,宋军拼死一战,百姓也纷纷向江中投掷石块,没有石块就投掷酒瓶。据说当时酒瓶漂满了江面,金船无法靠岸。两军对峙近一个月,金军元气大伤,后不得不改路逃窜。这种陶瓶因为是当时老百姓犒赏韩世忠军队所用的酒瓶,因此得名“韩瓶”,也有人称“赏军瓶”。据说在上海青浦青龙镇(宋时称通惠镇)有一座占地好几亩的小山包,在这里至今还经常有人挖到这种陶瓶,有人还曾在这里立过石碑,碑文为:“南宋遗迹酒瓶山”。

1991年,我在光明日报采写了几篇有关文物考古方面的报道,当时收到了一些群众来信,其中有一封山东长岛日报社记者的来信,他说在长岛的海滩上或地里,经常可以拣拾到古代各个时期的陶瓶陶罐,希望我能到他们那里去调查采访,信中还附有照片,照片上照的就是“韩瓶”。为此,我曾拿着我的这只韩瓶和这些照片专门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去请教曹定云研究员,他说陶瓶是宋、元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容器,用于装酒、装水和食物,至于海上为什么会有这种陶罐,他分析可能是当时渔民出海时用做容器,用后丢在了海里,若干年后又被海水冲到了岸上。以后一段时间里,我和长岛日报的这位记者曾多次通信,探讨“韩瓶”的问题,据他讲,他曾访问过一些上年岁的渔民,这些人讲,很早以前打渔人出海都用陶罐装淡水和食物,为防止海上风浪,渔民们还把装满淡水、食品的陶罐在船头排列好,用泥草封存起来。

这只“陶瓶”在我手里已经保存了近20年,虽然没有把它当作家珍,但一直认真保存着,每当战友聚会或同事们坐在一起闲聊时,就把陶瓶拿出来炫耀一番。尽管陶罐的颜色不如青花瓶那样鲜艳,但其古朴自然的造型使人赞叹不已。去年冬天,已当上老板的顾建明来北京出差,他和几个北京籍的战友一起来家中作客,聊到当年连队的生活时,我拿出了这只“韩瓶”,向大家讲述了这个陶罐的来历,在场的人都很惊讶,纷纷细心观赏这件“珍贵文物”,遗憾的是这位顾老板对此不屑一顾,反而笑我说:“连长太细心了,这么一个破陶罐当宝贝收藏,你要是喜欢古玩,我到古玩店去给你买几件,比这好的东西有的是”。他说,这种陶罐子在他的家乡从来不被看作是好东西,头些年有古玩贩子去收购,老百姓几块钱一个就都卖掉了。在场的战友们问现在还有没有了,顾老板说,现在很少见到了,可能是都被文物贩子收购去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